徠卡金相顯微鏡DM 12000M全新的光學設計,可以提供宏觀模式快速初檢,以及傾斜紫外光路功能(OUV, 傾斜紫外觀察模式) 不單提升了分辨率還提高了檢查12英寸(300毫米)硅片的產能, LED照明技術一體化設計并整合在顯微鏡上,低熱輻射和機身內一體化技術確保了理想的機身外空氣流動狀態,低能耗的節電設計大大延長了使用壽命,符合綠色環保的理念,鍵式的操控設計使用戶可以輕易地完成倍率轉換和相關的照明和相襯效果。
徠卡金相顯微鏡的使用過程是一個嚴謹而細致的科學操作流程:
1.需要對樣品進行精心制備。由于金屬材料的表面通常較為粗糙,直接觀察無法獲得清晰的圖像,因此必須經過切割、鑲嵌、磨光、拋光等一系列預處理步驟。
2.切割時要確保樣品尺寸合適且斷面平整,以便后續操作;鑲嵌則是將小尺寸樣品固定在特定介質中,便于手持與磨拋;磨光過程中,依次使用不同粒度的砂紙,逐步去除樣品表面的劃痕與變形層;拋光環節則利用拋光劑與拋光布,使樣品表面達到鏡面般的光潔度,為后續的顯微觀察創造良好條件。
3.樣品制備完成后,還需進行化學或電解腐蝕處理,以凸顯材料的微觀組織結構。不同材料需采用不同的腐蝕劑與腐蝕工藝,通過控制腐蝕時間與條件,使材料內部的晶界、相界等在顯微鏡下清晰可辨。
徠卡金相顯微鏡在觀察與分析過程中,不僅提供了直觀的視覺信息,還為材料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定量分析手段。通過對顯微圖像的測量與分析,可以獲取晶粒尺寸、相含量、第二相粒子間距等一系列重要的微觀組織參數。這些參數對于材料性能的評估與預測具有重要意義。例如,晶粒尺寸的大小直接影響材料的強度與韌性,根據霍爾-佩奇關系,晶粒越細小,材料的強度越高;相含量的變化則可能導致材料性能的顯著改變,如在合金中,不同相的比例與分布會影響合金的硬度、導電性等性能。借助圖像分析軟件,研究人員可以快速、準確地完成這些參數的測量工作,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與數據準確性。
金相顯微鏡在材料科學的教學與科普領域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高校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中,是實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讓學生親自操作顯微鏡觀察不同材料的微觀組織,能夠使學生將抽象的材料科學理論知識與直觀的微觀圖像相結合,加深對材料組織結構與性能關系的理解。